据我们专司经济策划组的首相署部长阿米尔山(Amirsham A.Aziz)说,政府将月入少过马币两千元者,都列入低收入群。
而马来西亚雇主公会(Malaysian Employer Federation, MEF)的《2007年薪金及附加福利调查报告》也指出:
一名文凭(Diploma)毕业生的起薪为每月1260元,
持有一张普通学士文凭的执行人员,起薪是每月1780元。(取之《独立新闻在线》)
在这个通膨不断提升的社会,二千以下月薪已被列入低收入一族。
至于之前的马币800元的水平贫穷线,实在是低得可怜了。
记得,
十年前自己从澳洲回归时,刚好遇到金融风暴,国内经济不振。
第一份temporary job(data entry),做了三多四个月。
月薪七百五马币,加上勤力做OT,每个月都会有千多到手。
那时还够用。但今天呢?
后来有一次去见工,要求千八薪资。当时那老板嫌我开天杀价贵,没请我。
开始时,心想,自己“假假地”也是大学生喔。。。
因为同样是大学生,同系,友人们在香港澳洲,同样成绩,工资比我要求的高多。
当然也有些同样是大学生,大公司,一些“吃香”以及“专业”的行业也一入职就最少千八一个月。
之后,痛定思痛,可能是自己心头高。
最后,没选择之下,将就一下,去了一家肯给我千二的公司。
不过那公司最后还是黄飞鸿收档了。庆幸是在我离开后的几年后。
但十年后的今天,百物涨价,我不知道现在刚毕业的现在的大学生市价是多少。
我想没二千,最少也有千八吧。当然我知道还拿着少过千八的人大有人在。
但问心,千八,二千能买的又是多少?
已十年周年了,人事已非,也没块半一碗面这回事,但我国的薪资水平依然没太大的改变。
虽然我不是唸经济系,但也知道在正常的经济情况下,薪资水平应该是随着物价的上涨调高。
但我国的薪资水平却偏偏跟不上通胀的涨升速度。
物价大涨,但薪资就。。。Balance Sheet很不balance,是吧?
问题在哪里?难道大学生在我国真的如此不堪,不值钱吗?
难怪人材,人才及人财都外流。
其中一个是因为大部分雇主们都不愿意承担员工更高的薪资成本。
每年都有雇主对员工说,今年经济不好,跟着其他的就没下文。
很多时候,雇主要cut cost,先被砍的,很多时,会是员工。
主要我国是一个雇主市场(employer's market)。雇主一句没钱赚,员工就变得很无奈。
员工是没话事权,也不是每个人都有本事高唱"东家不打,打西家。"
只要老板说一句:”你不做,大把人争着做。“那你做不做?
然而我们可爱的政府也不当时一回事,毕竟穷的不是他们。
